作者:meiya
出版社: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
上市日期:2020年06月
內容簡介:
本書帶你建立:穩定而成熟的交往模式,深度而高效的人際關系,持續而和諧的家庭氛圍。
心理咨詢師meiya教你重建相處的思維模式。在人際關系中,學習以健康的方式和他人建立聯系,不自卑不討好,建立清晰的人際邊界,重建穩定獨立的自我認同,努力先讓自己幸福起來!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只能且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我們將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內在,在不動聲色間化解問題,用彼此間的理解、溝通和尊重收獲幸福。
心理咨詢師meiya帶你解決現代女性一生中難以逃避的問題:離婚、出軌、喪偶式育兒、保姆型家庭主婦……且美且獨立的人生,需要你主動的改變與成長。
在本書中,你會學到該如何改善婚姻中雙方的關系、如何與對方吵架、為什么排除萬難也要和伴侶親親抱抱、三觀不合的夫妻是否可以獲取幸福、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、如何認識并糾正自己的錯誤、人際交往中如何對待別人的評價……
愛情、婚姻、家庭、職場,期待我們都能在歲月中不斷成長,建立深度而成熟的人際關系。
一段感情最美好的樣子,就是雙方都學會在探索中成長
meiya
暢銷書作家丨心理咨詢師
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,有豐富的心理咨詢經驗。
曾出版多本暢銷書,包括《慢慢來,一切都來得及》《慢慢來,讓靈魂跟上來》《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》《改變,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》等。
愛生活,愛成長,改變就趁現在,成長從心理開始。
破解癡迷的最佳方法,不是遠離癡迷,而是靠近自己所癡迷的
有的未婚女性來訪者在咨詢中,會和我談到她們癡迷某一個異性的心理困擾。
為什么用“癡迷”這個詞呢?因為她們會深深為之著迷,對其充滿了愛意與仰慕,會不停地圍著對方轉,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,每天查看對方的朋友圈和微博,完全停不下來。如果對方讓自己做什么事情,哪怕是不合理的請求,她們也會答應。她們在兩性關系中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對待,她們所癡迷的人往往并不在意她們,不喜歡她們,甚至會虐待她們。
我遇到的一位女士癡迷同工作單位的一位有女朋友的男士,因一直當對方的情緒垃圾桶而倍感痛苦。這位男士時不時地會向她傾訴和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,比如和女朋友吵架了、工作壓力大、對領導感到不滿等,甚至還讓她幫助自己完成收集數據、整理表格的工作,幫自己給女朋友挑選鮮花和禮物。
其實,她深知這位男士不會和現女友分手,他們之間根本沒有可能,但是她就是無法停止自己的癡迷。一方面她因為自己一直被對方利用、被不公正對待、被當作情緒垃圾桶而痛苦,另一方面她又安慰自己,覺得可以這樣遠遠地看著對方,陪伴對方,被對方需要也很好,因為她沒法想象沒有他的生活。
總之,就是虐心又欲罷不能。
這種癡迷顯然是不好的,它會傷害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。那破解癡迷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?不是告訴自己,我不要癡迷這個人,我要離開他,這個方法是沒有用的,而是要好好弄清楚我到底癡迷這個人身上的什么東西。
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“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”。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《羅密歐與朱麗葉》中,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,但由于雙方家庭存在世仇,他們的愛情遭到家人的極力阻礙。但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,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,直到殉情。所謂“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”,就是指當出現干擾或者阻礙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,他們的情感反而會加強,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。
同樣的,你越是告訴自己不要癡迷他,讓自己忘記喜歡他的這件事,你身邊的朋友、家人也告訴你不要癡迷對方,你可能就越容易癡迷對方而無法自拔。
心理咨詢師則會告訴你,好好去靠近和審視這個人以及你自身,去看清楚這個人為什么會對你有這么大的吸引力,把這個問題弄得水落石出,原因越清楚越有利于你擺脫癡迷。
是他工作能力很強,自信迷人?是他能言善辯,很會表達?是他幽默有趣,會逗大家開心?還是他身上有淡淡的莫名的憂郁氣質?
……
弄清楚這些東西之后,就問問自己,我為什么會癡迷這些?一般來講,我們癡迷的東西可能是我們自身所缺乏的,或者是我們希望理想的自己所具備的。也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滿意,希望理想的自己也能獨當一面,所以對工作能力強,事業成功的他很佩服;也許是因為我們內心自卑,缺乏自信,所以才會對外表自信有魅力的他心動;也許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笨嘴拙舌,也很想讓自己變得幽默有趣但做不到,所以看到幽默的他就特別仰慕;也許是這個人和自己父親的氣質很像,但我們和父親的關系疏離,所以一直想靠近他又無能為力……
我們為什么會癡迷這個人?當我們將這個問題搞得越清楚,我們就越容易獲得一種解脫感,越容易感覺到放松:“哦,原來,我不是癡迷這個人,而是癡迷這個人身上的一些東西,一些品質?!边@樣,我們就可以將這個人和令我們癡迷的東西分開,不是這個人令我們癡迷,而是他身上展現出的特質令我們癡迷,這是第一步。第二步,就是看看其他人身上有沒有這些同樣令我們癡迷的東西。對于大多數人而言,我們喜歡的人,其實不是一個人,而是一群人,一類人。這類人身上有我們喜歡的特質或者品質。
這是目標和路徑的差別,別把路徑當目標。如果北京是我們的目標,那我們可以坐高鐵去,可以坐飛機去,也可以開車去。不要認為只有一種方式才能到北京。你要記住這一點,一個人不會一輩子只愛一個人,她完全有能力愛上其他人。
那些同樣有我們喜歡的特質或品質的其他人中,極可能就有同樣喜歡我們,與我們合適,可以與我們共度一生的人。
第三步,努力去塑造自己,讓自己身上也擁有令自己癡迷的東西,把自己打造成令自己心動的女人。如果你被對方展現出來的自信和強大氣場吸引,那去想一想怎么讓自己也能變得像他一樣自信,有氣場。你可以學習色彩和服裝搭配,提升自己的外表形象;你可以多讀書,提升自己對人對事的理解;你還可以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,讓自己可以侃侃而談……
當我們將癡迷別人的注意力和能量用來提升自己、改變自己的時候,對別人的癡迷自然就會減少很多。如果努力還是改變不了自己,那就學會接納自己,接納我們不完美的部分,接納我們的有限性,接納我們無法成為那個理想的自己??偨Y一下,要想擺脫對一個人的癡迷,應該讓自己努力癡迷,不是癡迷這個人本身,而是癡迷對方展現出來的品質,癡迷有這些品質的一群人,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令自己癡迷的人。以前我在上心理咨詢培訓課時,老師講過一個有趣的案例。
一個新手老師,是個小伙子,很害怕去給學生上課,因為他害怕自己在講臺上會臉紅。上課時,他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臉紅了,也害怕學生看到自己臉紅。他去找心理咨詢師,傾訴自己的苦惱。咨詢師告訴他,從現在開始,上課的時候要努力讓自己臉紅,必須努力保證每次上課都能臉紅。于是,這個小伙子上課時開始努力讓自己臉紅,結果他就是臉紅不起來,偶爾能臉紅反而覺得自己成功了,很開心。后來,他對上課臉紅不臉紅這件事就完全不在意了。
這就是心理治療中的“悖論處方”。將原本“不要臉紅”的目標巧妙地替換成“努力臉紅”,消解了對方思維中“臉紅是不好的”這一看法。當“臉紅”被定義為要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,成了好事,那“臉紅”本身反而就不會讓一個人不舒服和在意了。
對于癡迷某人這件事也是如此,讓自己不要癡迷是無效的,搞清楚自己癡迷的是這個人身上的哪些品質,然后強化自己對這些品質的欣賞、認可和仰慕,最后讓自己也擁有這些品質,才是走出癡迷的最佳方法。
職業選擇方面也是如此,很多人對于自己沒有機會從事的職業也會陷入癡迷,心心念念,比如有的人做著一份公務員的工作,心里卻想當演員,想拍電影。那就要搞清楚自己為什么想當演員,想拍電影,是真的喜歡演戲、講臺詞?還是覺得當演員可以被人關注,自己渴望被別人關注?抑或是其他的原因?
那這些原因在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工作中是否存在?有的時候我們癡迷的其實不是某個人、某件事本身,而是他們
背后的一些東西。搞清楚自己癡迷的到底是什么,理解自己為什么會癡迷,是幫助我們走出癡迷的關鍵。霧里看花,因為看不清楚,反而越想得到花。撥開云霧,好好欣賞和審視這朵花,反而對得到花這件事不執著了。這是人性的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