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5000年文明啟示錄》

作者:[美] 威廉.H·麥克尼爾 著 田瑞雪 譯

出版社:湖北教育出版社

上市日期:2020年02月

內容簡介:

《5000年文明啟示錄》中,作者以其全球史觀,將人類不同社會的歷史整合為一個整體,從全球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個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與發展。從文明的發韌到現代文明的發展,本書分四個部分描述了數千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,涵蓋了文明的眾多層面,包括社會變遷、戰爭戰事、地理發現、人文藝術發展等。 此外,作者摒棄了歐洲中心論,充分肯定了中國在全球貿易網絡中扮演的關鍵角色,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獨特的介紹與分析。

在線閱讀

全本定價:¥168

作者簡介

 【美】威廉.麥克尼爾(William H. McNeill,1917—2016)
著名歷史學家、全球史奠基人,宏觀歷史研究學派開創者。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,曾擔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、美國世界史學會主席。他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,與斯賓格勒、湯因比齊名,被譽為“20世紀對歷史進行世界性解釋的巨人”,開辟了西方世界史學的新時代。此外,他還是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國家人文勛章得主,是第一位獲荷蘭政府基金會伊拉斯謨斯(Erasmus Prize)的美國人。

精彩推薦

 

宏觀世界史研究第一人威廉·麥克尼爾一生心血凝結。全球史觀的拓荒之作,開創史學新論述。歷史研究案頭必備。
繼《西方的崛起》之后的集大成之作,涵蓋世界主要文明體的關鍵歷史節點和文明發展歷程,標記人類五千年的歷史年表,涵蓋全球五大洲文明歷程。一本書理清世界文明發展的脈絡!
1992年首次出版以來,歷經五次修改,內容臻于完善。
150幅珍貴歷史圖片,圖文配合緊密,讓您看清文明發展的細節,掌握世界歷史的脈絡。
內容包羅萬象,文字簡明流暢,是一般世界通史讀物所不及的。
美國國家科學院、美國歷史學會推薦作品。
芝加哥大學、耶魯大學、北京大學等近千所高校推薦書目。
阿諾德?湯因比、斯塔夫里阿諾斯、杰里?本特利、史景遷、許倬云、馬克垚、劉新成、高毅、錢乘旦、王晉新等國內外史學名家傾力推薦。

 

《5000年文明啟示錄》

作者:[美] 威廉.H·麥克尼爾 著 田瑞雪 譯

出版社:湖北教育出版社

上市日期:2020年02月

人類的出現改變了地貌 
在漫長悠遠的地質時期中,地球環境似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不變。這段時間有 5000 萬年到 1 億年之久。但與急遽變化時期相比,這段穩定期又可分 為幾個不同時期。最近的百萬年構成了地質時期的更新世,即冰川時代。在這一時期里,變化來得相對急速、突然。當然,以人類時間標準來衡量,即使是這種劇變也進行得非常緩慢。這也許是因為我們生活其中,無所知覺罷了。 
在更新世中發生過四次變化。巨大的冰層足有上千英尺厚,在歐洲和北 美形成,后來又向南推進。這些冰川又融化了四次。最近一次融化時間始于 25,000 年前,而且很有可能至今仍在格陵蘭和南極洲繼續著。不過,在上述兩地,陸地仍然被厚厚的冰冠覆蓋。 
對所有動植物來說,冰雪的生成與消融意味著生存條件發生急劇重大變化。 只有適應這種變化的物種才能生存下去。實際上,已經有很多物種消失。比如,劍齒虎和乳齒象寂滅無存。馬曾馳騁于歐洲和北美草原上,也在美洲消失過好幾千年。后來,西班牙人把馬從舊世界引入新世界。馬才重新活躍于美洲大地。 
這些變化不可謂不驚人。然而,在冰面進退的幾百萬年中,人類的出現也 給環境帶來了深遠顯著的變化。因為人類挑選、馴化平原和草原動物,取代野 生物種,從而改變地球生態平衡。 
伴隨這些成就而來的東西常常出乎意料、不如人意。比如,病蟲害肆虐谷倉農田。又比如,農民為種植谷物或其他作物,破壞了自然植被,導致地表侵 蝕。有時整個地區的表層土都被剝離。近代,人類甚至開始改變地球的自然地 理。這些活動不僅局限于建造城市,修筑高速公路和堤壩,鋪設管道,開鑿運河, 也包括制造各種廢棄物,污染水和大氣。 
從所有這些方面來講,人類改變地貌的速度比之前要快得多。大自然不自 覺的慢速改造力量與人類自覺的協作力量無法相提并論。 
在研究地質化石,并分析世界不同地域生命形式差別之后,達爾文于 1859 年發表《物種起源》一書,提出生物進化論。1871 年,他又發表《人類的由來》, 認為人類也是由其他生命形式進化而來。對達爾文同時代多數人來講,這種思想驚世駭俗。但自此之后,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達爾文理論。不過,達爾文關于一個物種如何轉化為另一物種的觀點也于隨后被證偽。 
科學思想常在新證據出現時得到修正。因為證據之間還存在較大缺口,人 類起源說尤為不明確。但不管怎樣,多數人類進化專家都贊成如下觀點:和我們極為相似的生物可稱為“類人猿”。一百多萬年前,地球上已經出現了類人猿的足跡。 
目前,人們對類人猿及其產生原因了解不多。在世界很多地方,從英格蘭 到中國,從爪哇島到非洲,都發現了類人猿骨骼殘片。雖然還存在很多未知, 但這些已經發現的骨頭能夠告訴我們一些事情。比如,五十萬年前,類人生物種類很多、區別很大。其相異程度遠比今天的人類要大。在那時的類人生物中, 既有巨人,也有侏儒。他們的骨骼牙齒兼具現代猿類和人類的特點。 

? 從類人猿到人類 
據推知,類人猿實現了生物進化。也就是說,基因演變比習得行為演變更重要。沒有人知道,學習以新方式做事的進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比基因演 變更重要的。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,類人猿必須先學會說話,才能在學習方面取得關鍵進展。此外,還必須學會如何手持木棍石頭,以御敵務工。 
但在我們的類人猿祖先變得手足強壯,能夠直立行走,解放雙手,借助眼 睛和舌頭之力,探索世界之前,有一些關鍵性的生物變化必須先行來到。同時還必須發生其他變化,能讓舌頭自主發揮作用,幫助他們自如無礙地進行口頭 表達。與這些生物學變化相關的是腦容量的增加。當然,這些變化并非一蹴而就。而且,我們不知道,類人生物是否在單一地點、時間最終完全變成人類。我們也不知道,在人類轉變關鍵期,在世界不同地域,是否有基因片段組合、重組 后形成不同群體。 
不只是人類會使用工具。在與現代人類迥然不同的骨骼旁,發現了火和石頭的使用痕跡。石頭是鑿過的,用來粗制工具。事實上,黑猩猩和其他動物都會使用簡單工具。 
因此,人類和非人生物的關鍵區別可能有兩方面。這兩方面出現有先后。首先是舞蹈;其次是語言。眾人同舞讓人心感溫暖,有利于一大群人團結協作。隨后,語言讓協作變得更有效率,更精確。有了語言,人們就會提前制訂計劃,分工配合,指派一個人待在一地,另一人誘敵深入,出其不意,把獵物趕進提前布下的陷阱中。正是得益于捕獵中語言的使用,食物供應才大量增加。語言的功效還在于,我們最早的祖先能夠獵殺越來越龐大的動物,而不必仰賴瘦小 的獵物維持生存。 
有了這種改變,類人猿狩獵者才有可能完全變成人類。他們可以把扶養訓 練孩子的時間延長到出生數月甚至數年之久。也就是說,孩子們有更長時間學習生存技藝和行為方式。學得多,遺傳得少,讓類人猿變成人類。 
語言的第二個作用是,提高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反應能力。各色各樣的動植物、石頭,甚至是動作都有了名字,就更容易辨別,是好是壞就能提前知道。 我們的遠古祖先借助詞匯,根據合適的圖像和聲音,對世界分門別類。而知道每一類別的具體內容后,就能在特定情況下快速行動。 
在類人猿變成人類的過程中,語言還有第三個作用。正如人們用雙手擺弄 小件物品,并將其組合或重組成新的工具、模式、形式一樣,詞語也可以組合 和重組。也正如擺弄東西可能會啟發人們創造出新的武器、工具、藝術品一樣, 搭配組合詞語也可以生發新思想、新感情。因此,憑借語言分門別類之力,雙 手靈活操作之能,思維能力得以縝密完善,發明創造能夠自由馳騁。正是靠著 思維能力和發明創造這兩個獨特能力,人類最終完全出現。地點很有可能在非洲。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 500,000 年至公元前 50,000 年之間。


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